导言:
——传统汽车大厂,明明拥有着新势力不可比拟的造车底蕴,但是却永远撕不掉“油改电”的标签,即使是诸如奔驰这类顶级大厂,也逃不出这个怪圈。难道只有新势力和改了名字的“油改电”,才具有造纯电汽车的优势基因?
“油改电”认知误区一: “新势力造车/重新拟名的“油改电”=好”?!
4月23日,四部委发布新能源补贴标准,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。近两年,新能源汽车正逐步回暖,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,加之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,相信会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回暖发展。但纵观新能源汽车市场,尤其在纯电动车型中,“油改电”的车型不算少数,随着市场成熟和技术发展,仔细想来,现今的“油改电”是个伪概念。
一方面,纯电平台并不见得就代表好,比如早期的宝马i3、i8,并没一口吃成个胖子。另一方面,油改电并不是就差,挂着新能源牌照的奥迪A6、宝马5系市场反响并不次。所以单纯认为“油改电”的车型不好,是比较浅显的。

比较公正的说,新势力,因为他们没有过往的燃油车平台,天生就有舆论声量;而传统车企的造车底蕴,反而被妖魔化成为了“油改电”。
“油改电”认知误区二:“纯电平台=真纯电”?!

其实“油改电”、魔改平台、“纯电”的界限也是很模糊的。在很多所谓纯电平台上也见到了不少“魔改”的痕迹。但是我们不要急于否定这类做法,在造车这件事上,可能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。油改电依然需要经过重新研发、设计、制造,每一步都与开发一辆新车等同。



纯电汽车与燃油汽车,其中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——对能量的回收和利用。传统汽车,汽油燃烧过后,过剩的能量难以回收利用,自然也就造成能源的浪费。而纯电汽车在这方面天生就具有优势:电能既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推动汽车前行,多余的机械能也可以回收转化,重新储存为电能。

另一方面,当下的纯电轿车,也绝非取出发动机、变速器,塞进一个电机这么简单。随着市场成熟,中国消费者在整整一代汽车人的普及之下,明白了汽车并不是“四个轮子一个沙发”之后,突然再次面临新能源大潮,形成质疑,也是情理之中。


其实,油改电也有高下之分,关键看技术储备。在传统大厂里,99%还都是处在油改电的圈子里。当红的奔驰EQC、奥迪e-tron、沃尔沃的polestar2、大众e-Golf无一例外的都是油改电,在没有系统了解一款车的前世今生、技术演变之前,随意对一款车下论断显然是不合适的。所以,笔者认为油改电也有“高明”和“小聪明”之分,随着技术迭代,高品质、高续航、高颜值的产品自然会脱颖而出。而那些为追随纯电风口,匆忙打造的应景之作,最终会慢慢被市场淘汰。在当下这个阶段,作为一个媒体没必要“矮化”油改电,消费者也没必要谈“油改电”色变,车企更没必要对油改电遮遮掩掩。